• slider image 184
:::

新橋大小事

  • 校史沿革(本網頁由楊春媚校長撰寫.深坑攝影)

、民國九年三月創立校名為「查畝營公學校鐵線橋分校」。

2、民國十年四月改名為「新營公學校鐵線橋分校」。

3、民國十一年三月獨立,校名為「鐵線橋公學校」。

4、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更名為「新營鎮第三國民學校」。

5、民國三十五年四月更名為「新營鎮鐵線橋國民學校」。

6、民國四十二年三月太子宮分校獨立,校名為「新興國校」。

7、民國四十二四月,校名為「新橋國民學校」。

8、民國四十九年八月增設姑爺分校。

9、民國五十一年八月姑爺分校獨立,校名為「新生國民學校」。

10 、民國五十七年八月,更名為「新橋國民小學」。

  • 簡介

  本校創立於民國九年三月三十日,今已有八十三年歷史,學校位於新營市郊,急水溪畔甲中橋(圖一)旁,學區包括五興里、鐵線里,是一所迷你型農村小學,由於時代變遷,人口外流,使學校由大變小,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。歷史悠久的舊校舍,已為巍峨美觀的現代建築所取代,嶄新的校舍(圖二、三)及楊允中紀念館(圖四)矗立在綠意盎然、繁花綠草園中,蟲鳴鳥叫不絕於耳,縱目遠眺四季如春賞心悅目,環境整潔美觀,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場所,社區民眾運動休憩的好去處。本校校地二.九二四二公頃,新建校舍一棟十二間,舊教室二間,紀念館一座。

全校編制六班,幼兒園一班,學生五十四人,教職員工十三人,廚工一人。

   

  • 工作目標及學校特色

1、改善軟硬體設備,充實教學環境,增進學習興趣。

2、鼓勵教師進修,改進教學方法,提昇教學品質。

3、校園公園化、行政制度化、管理人性化、活動趣味化,充分發揮教育愛,有教無類,因材施教。

4、配合時代脈動,充實教育內容─英語、電腦、兩性教育……等教學多元化,五育均衡發展。

5、校舍新穎美觀,環境整潔幽雅,親師合作無間,校園和樂融融,兒童活潑健康

  • 校訓與校徽

一、校訓→勤儉、感恩、快樂、積極

     勤儉:勤勞節儉;做個勤奮守規的好學生

     感恩:知足感恩;能飲水思源永懷感恩心

     快樂:健康快樂;能朝氣蓬勃快樂的學習

     積極:樂觀進取;能開創積極美好的人生

二、校徽

民族幼苗─健康快樂的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。

高低路橋─人生旅途崎嶇不平,勇於接受挑戰才能贏得勝利。

關懷與愛─教師無私的大愛是幼苗成長茁壯的原動力,彩繪圓滿人生的推手。
  • 話我家鄉

  大家都知道山上無山,水上無水,那麼我們居住的地方鐵線里,舊稱鐵線橋有橋嗎?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。讓我們一起來尋根吧!

  鐵線里位於新營市最南端,急水溪(圖五)環抱,東與柳營相隔,南和下營為界,西臨鹽水,北接五興里,是新營地區最古老的鄉社之一。聚落成立遠在明鄭以前,鐵線之名為荷蘭人之沿稱,至漢人入墾後因河港而築橋,或因此而稱鐵線橋。

據地方耆老表示,昔日之橋為鐵線橋堡與茅港尾堡之界,「橋南」為茅尾堡所轄,今與下營為界,橋北地屬鐵線橋堡,俗稱「橋頭」,管轄東西廿六庄,輻員廣大,昔時為一繁榮之鄉社,中小型船舶可吞吐至媽祖廟(通濟宮)前,為南北交通要道,也是鄰近村社經濟中心,商旅來往,絡繹不絕,而今時代變遷,繁華景象不再,年輕人多往外地謀生,庄內多為老人守著祖產以務農為生,成為一典型鄉村。

  庄民信仰以媽祖廟「通濟宮」(圖六)為主,該廟起於康熙中葉,主祀天上聖母,發源於大陸湄縣,迄今歷史逾三百八十餘年,目前被列為三級古蹟,廟內供奉兩尊木材身三尺高的媽祖像,里民稱之為東西媽,神威顯赫,信徒遍及堡內二十六庄外,例年聖誕,信徒眾多,慶典熱鬧非凡。嘉慶二年,劉得昌捐銀重修廟貌,民國元年劉焜煌、劉神嶽兩人發起堡內二十六庄信徒捐銀重新建廟,民國二十年冬至,因強烈地震,前殿遭震塌只存後殿,民國二十八年(日據末期)日人推行皇民運動,除神廟而遭被拆毀之命運,及至台灣光復,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,管理人蘇仙助發起邀集庄眾重建,通濟宮三十八年二月興工,同年九月峻工。想不到當年為節省經費,將民國二十八年拆卸下來能用的「木雕」、「石材」配合使用,再加上「

澤周海嶠」、「神光海島」、「克紀彼天」等三方古匾皆為清季之物,乾隆三十一年立的「重修鐵線橋碑記」,嘉慶十四年立的「通濟宮香燈碑」,忠實的為史實留下記錄,因此通濟宮才得以列為三級古蹟,然而通濟宮自民國三十八年整建至今已歷五十寒暑,其間遭受多次天災(水災和地震)之摧殘,地基嚴重下陷,龜裂情形益趨嚴重,殘破剝落,不忍目睹,但因它列為古蹟,具有保存價值,所以雖因時代變遷,水陸交通改道,周圍房舍亦列為禁建保護區,通濟宮仍屹立不動的矗立在馬路中。

  昔日鐵線橋的繁華與通濟宮當年盛況歷經歲月的流轉和摧折,讓鐵線橋庄民無限感慨,庄用眾信不忍精神寄託的媽祖廟遍體遴傷而不得拆除,經管理委員會與庄民協商,議決重建也一併通過另覓適當地點,新建通濟宮(圖七)。

  一座廟宇之重建,其工程之浩繁,經費龐大,興建通濟宮在管理人王明山先生與庄民努力策畫下,新購用地約 0.6 公頃,於八十年十一月動工,八十二年廟宇上樑初具規模,東西媽安置於新廟供信徒朝拜,目前通濟宮管理人由王明山先生、主任委員梁來旺里長負責,迄今仍不斷興建中,何時完工?如只賴鐵線橋庄內一百餘戶信徒,實遙不可期,因此懇切祈望眾善男信女鼎力協助,共襄盛舉。

  鐵線橋與通濟宮自古迄今血脈相連,新舊通濟宮各自展現不同的風貌,訴說不一樣的歷史故事,新通濟宮內擁有繼跤趾陶大師葉王之後有名的林洸沂跤趾陶(圖八)雕塑藝術大作和文學鄉土兼容並蓄的二十八對樑柱對聯,廟內雕樑畫棟,深具鄉土藝術氣息,希望您有空,不妨到此一遊,尋幽訪勝,一定讓您驚嘆不虛此行。

   

:::

會員登入